秋日寻访施耐庵陵园
国庆假期的第三天,我们一家四口踏着晨露出发。汽车穿过飘着稻香的乡间公路,拐进新垛镇时,爸爸突然放慢车速——青石砖铺就的街心广场上,矗立着三米多高的施耐庵铜像。阳光洒在先生握书的手掌上,给泛青的铜色镀了层金边。
"前面就是施耐庵陵园,我上学时来过呢。"妈妈摇下车窗,湿润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车厢。我扒着车窗张望,远处黛色的屋檐在薄雾中若隐若现。爸爸和舅舅相视一笑,方向盘已转向通往施家桥的小路。
陵园门口的老槐树沙沙作响,树影斑驳的石板路上,我们跟着零星游客往里走。正厅前的施耐庵石像让我屏住呼吸:先生端坐在藤椅上,膝头摊开的书页被风掀起一角,右手轻捻长须的褶皱里仿佛藏着水泊梁山的故事。舅舅举起相机时,一片银杏叶正好落在石砚台上。
陈列室里泛黄的家谱手抄本让我挪不开眼。玻璃柜中的古戟虽已锈迹斑斑,但锋刃上似乎还沾着林冲的雪花。最有趣的是连环画展区,武松打虎的插图画得虎虎生风,我好像听见景阳冈的松涛在耳边呼啸。
绕过开满野菊的竹篱,施耐庵墓静卧在荷塘中央。汉白玉墓碑上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温润,倒映在水中的"一代文宗"四个字,随着游鱼吐出的气泡轻轻晃动。妈妈摸着碑侧赵朴初的题字轻声诵读,爸爸掏出纸巾擦拭落在供果上的柳絮。
返程时晚霞染红了车窗,我摩挲着在纪念品商店买的竹制书签,上面刻着"勤能补拙"四个小字。书包里的参观手册被风吹开,施先生伏案写作的画像旁,正巧夹着那片金黄的银杏叶。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