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力之源的双面思考

 浏览:4148 次
 0篇评论

"试试看吧,说不定就能改变世界!"每当我翻开科技发展史,总会被前辈们这种探索精神深深打动。瓦特改良蒸汽机时,车间里飘散的煤灰沾满他的笔记本;莱特兄弟试飞时,邻居们都说他们是"发疯的木匠"。正是这些勇敢的尝试,让人类文明像乘着风的风筝,越飞越高。

在众多改变世界的发明中,发动机就像会变魔术的铁盒子。记得去年参观汽车博物馆,讲解员叔叔指着1893年狄塞尔发明的柴油机说:"这台机器让远洋货轮能横跨太平洋,让收割机在金色麦浪里歌唱。"我踮起脚尖细看,铸铁外壳上还留着当年的划痕,仿佛在诉说工业革命时期工程师们通宵调试机器的故事。

现在的街道上,发动机早已化身千万种模样。清晨校车引擎的轻哼,午后无人机掠过操场的嗡鸣,傍晚妈妈用破壁机准备晚餐的欢唱。上周科技课上,我们还用3D打印机制作了微型斯特林发动机,当酒精灯的热量推动活塞时,整个教室都响起了惊叹声。这些藏在钢铁身躯里的能量,让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永远亮着温暖的灯光,让救护车能穿越拥堵的车流。

但科技课本里的另一组数据让我揪心:北极冰川正以每分钟三个足球场的速度消融,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突破历史峰值。去年夏天去青岛旅游时,原本应该湛蓝的海面上漂浮着油污带,爸爸说这是远洋货轮泄漏的燃料。这让我想起狄塞尔当年尝试用花生油当燃料的故事,现在的科学家们也在实验室里培育能"吃掉"尾气的特殊藻类。

站在科技馆的"未来能源"展区前,触摸着太阳能电池板温热的表面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。就像我们班去年在阳台培育的向日葵,既要给它充足的阳光,也要记得转动花盆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上新萌发的爬山虎,风力发电机下金灿灿的油菜花田,这些画面让我相信,人类一定能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。作为初中生的我们,可以从制作再生纸笔记本开始,可以提议成立校园自行车社,就像狄塞尔改良发动机那样,用小小的创新点燃希望的火种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