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光里的呼吸
清晨的豆浆机"嗡嗡"唱起歌时,我总想起厨房墙上那个神秘的插座。这枚不起眼的白色方块,像现代文明的呼吸孔,链接着万家烟火与遥远的水电站。从太爷爷煤油灯熏黑的手指,到爸爸腰间别着的BB机,再到我书包里轻薄的平板电脑,电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着人间。
光绪年间江南织造局运来第一台蒸汽发电机时,老师傅们围着这个"铁螃蟹"啧啧称奇。听说有位账房先生总揣着黄历出门,逢阴雨天气就在电线杆下撑油纸伞,生怕遭了"雷公电母的算计"。这些带着温度的笑谈里,藏着先民认知世界的笨拙与真诚。而当钨丝灯泡初次点亮紫禁城时,宫女们用绸帕遮眼的惊慌,恰似蝴蝶振翅掀起的文明飓风。
今天的我们早已习惯电流在血脉里流淌。早读课电子白板亮起的瞬间,三十八双眼睛同时被知识照亮;体育课后冰柜里冒着冷气的矿泉水;晚自习突然停电时此起彼伏的"哎呀"——这些琐碎的生活切片,拼凑出电的隐形轮廓。若突然回到没有电的时空,我们会不会像被摘掉腮的鱼?那些依赖WiFi传递的思念,需要扫码开启的便利店,还有医院里昼夜不歇的生命监护仪,都将成为科幻小说里的残章。
但过度依赖也让地球在插座上发着低烧。去年冬天华北的雾霾里,供暖厂的烟囱仍在吐着黑烟;废旧手机堆积成山的非洲小镇,孩童们在电路板间翻找生计。这让我想起外婆常说的老话:"点灯要省油,添柴得看灶"。当我们享受着24小时便利店的人造白昼,是否该在环保作业本上多写几行解题步骤?比如把空调调高两度,让充电器学会休息,或者给老楼换上会呼吸的LED眼睛。
或许真正的光明不在于永不熄灭,而在于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按下开关。当夕阳把教室染成蜂蜜色时,我总会悄悄关掉多余的顶灯。此刻窗外的晚霞,正是大自然馈赠的免费电能,温柔地照亮少年们伏案书写的身影。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