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兰的生长日记

 浏览:3633 次
 0篇评论

去年深秋,我在花市遇见一株叶片泛黄的君子兰幼苗。摊主老伯用布满茧子的手指轻弹花盆:"小伙子,这花苗只要十五块,但养好了能开金红色花穗。"望着他身后那些标价三位数的名贵品种,我忽然想起生物课学的"适者生存"——或许养花如育人,关键不在起点高低。

选苗那天细雨绵绵,叶片上滚动的水珠像透明的珍珠。我牢记老伯的叮嘱:叶脉要像工笔画般清晰,根系要像老人的胡须般茂密。捧着选中的"和尚"品种回家时,自行车筐里的幼苗随颠簸轻轻摇晃,像揣着个绿色的小秘密。

陶土花盆是爷爷退休前种文竹用的,内壁还凝着青苔的印记。填入三指深的腐叶土,把幼苗安顿在盆中央,像给新生儿裹襁褓般仔细压实土壤。北窗台成了它的新家,那里有晨光却无烈日,像给害羞的姑娘支了把遮阳伞。

每周二、四清晨,我会用喷壶模仿山间细雨。水珠顺着叶脉滚落时,叶片会微微颤动,仿佛在品尝甘霖。入冬后改用晒过的温水,指尖试温时总想起妈妈给妹妹冲奶粉的样子。有次浇多了水,盆底渗出泥浆,我急得用棉签吸了整晚,这才明白"润物细无声"的真谛。

惊蛰那天,第21片新叶展开时,叶芯突然鼓起个翡翠色的小苞。我悄悄把闹钟调早半小时,生怕错过花开瞬间。某个晨雾弥漫的清晨,六瓣金红的花朵像突然撑开的小伞,露珠在花瓣褶皱里闪烁,宛如撒了把碎钻。原来等待不是空白,而是用耐心编织的锦缎。

如今那株君子兰依然在窗台摇曳,新抽的花茎上又结着花苞。书桌上的台灯照着它投在墙上的影子,有时像挥毫的文人,有时像起舞的仙子。每次解题疲倦时,抬眼看看这片生机,就会想起《齐民要术》里说的"顺物之性,乃得其真"——原来养花与求学一样,急不得,躁不得,唯有日日勤拂拭,方得清香自然来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