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环映照的中国心跳

 浏览:2998 次
 0篇评论

2001年夏夜的莫斯科会场,萨马兰奇先生念出"北京"二字时,我家的老电视机突然发出爆米花般的欢呼声。父亲攥着啤酒罐的手微微发抖,母亲把怀里的我搂得更紧了些,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——这个属于全体中国人的不眠之夜,像一枚火种,点燃了未来七年的期盼。

雅典爱琴海畔的八月见证了中国健儿的突破,32块金牌在颁奖台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。那年我总趴在体育老师办公室门口,看墙上张贴着刘翔跨栏的连续动作图,塑胶跑道上的白线仿佛刻着《劝学》里的句子:"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"

当首都换上祥云纹饰的新装,我跟着学校采风团走过鸟巢银灰色的钢架。建筑工地的师傅摘下安全帽擦汗,指着初具雏形的场馆说:"丫头你看,这像不像古人说的'如鸟斯革,如翚斯飞'?"钢筋铁骨间流动的,是《诗经》里传承千年的建筑美学。

开幕式那晚,全班挤在教室多媒体屏幕前。当活字印刷模块起伏成"和"字,当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化作丝绸之路的星光,历史书上的铅字突然有了温度。李宁凌空奔跑点燃圣火时,前排男生突然站起来鼓掌,撞翻了桌上的墨水,蓝黑色的液体在作文本上洇开,像极了水墨画卷上的写意云纹。

跳水馆里,郭晶晶入水时的涟漪还未消散;体操场上,杨威做完最后一个动作转身向观众致意。我攥着铅笔在周记本上记录:那些被镜头放大的汗珠,原来都凝结着《论语》中"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"的东方智慧。

闭幕式烟花照亮夜空时,班主任轻声哼着《我和你》的旋律。56个民族儿童手举灯笼组成的花车,让我想起胡同口总给我糖吃的维吾尔族大爷。奖牌榜首位的数据背后,是社区英语角里志愿者反复练习的"Welcome to Beijing",是公交站台上老人自觉排成的整齐队列。

如今在历史课本里读到"2008"这个数字,总会想起父亲珍藏的奥运纪念邮票,想起母亲连夜绣完的志愿者袖章。这场盛事不仅让水立方成了春游必去景点,更让每个普通中国人心里都建起了看不见的领奖台。就像《周易》说的"观乎天文以察时变,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",那些跃动的中国红,早已化作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