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浪里的笑声
村口的老槐树把阳光筛成碎金,落在父亲沾着稻花的衣襟上。2013年的秋收时节,我坐在田垄上剥着刚摘的毛豆,忽然听见父亲和邻家三叔的笑声像风铃似的飘过来——这样的场景,自我记事起便成了最珍贵的收藏。
十年前在电视里看北京奥运开幕式,两千多张笑脸在"击缶而歌"的韵律中次第绽放。八岁的我踮脚摸着电视机屏幕,那些陌生人的笑纹里仿佛流淌着蜜糖。后来在乡中心小学的图书角读到《乡土中国》,才懂得笑容里沉淀的不仅是喜悦,更是一个时代的温度计。
春分时节的育苗棚里,母亲总爱哼着黄梅调。她的手指在嫩绿的秧苗间穿梭,像在弹奏看不见的琴弦。去年村里通了农机补贴,父亲终于把用了二十年的木犁换成了小型插秧机。当铁牛在泥浪中突突前进时,我分明看见母亲眼角的皱纹里漾着水光——那是比春雨更温润的晶莹。
暑假跟着村支书做惠农政策宣讲,才真正触摸到那些改变命运的数字。合作医疗本上逐年增加的报销比例,像春蚕啃食桑叶般无声却坚定;农家书屋的借阅登记簿里,"蔬菜大棚技术"总是排在借阅榜首。王大爷在健身广场打太极时总说:"现在看病能报销,种地有补贴,这好日子比冰糖葫芦还甜哩!"
深秋的晒谷场上,金黄的稻粒在竹匾里翻涌如浪。父亲用新买的智能手机和县农技站视频,镜头扫过堆成小山的粮袋,专家连声夸赞我们的有机种植法。暮色里不知谁家的收音机飘来新闻:"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......"晚风裹着稻香穿村而过,把晒场上的谈笑酿成了桂花酒。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