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详情页
更多精彩优秀作文,尽在赶考状元App
查看>
异国明镜照社会
民主 细节
3758

去年历史课学到托克维尔时,我总记着他背包里揣着笔记本走遍美国的画面。这个法国青年像面会行走的镜子,把十九世纪美国的市镇会议、陪审团制度都映照得清清楚楚。老师说这正是"行路读书"的典范——把双脚扎进泥土里,才能看见制度真实的倒影。

在《美国工人有力量》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:当汽车厂要搬迁时,工会能组织起数百辆皮卡围堵工厂大门。反观我们小区去年快递站欠薪,王叔他们举着横幅在寒风中站了三天,最后只换来经理轻飘飘的"正在走流程"。这让我想起老家屋后的竹林,单根竹子遇风就折,成片的竹海却能沙沙作响。

《至少还有记忆》里提到的南北战争博物馆让我心颤。展厅里生锈的镣铐与泛黄的照片,让每个参观者都像踩着历史的碎玻璃前行。上周参观圆明园时,导游姐姐说大水法遗址正在开发文创雪糕,却很少人说起那些残柱上火烧的裂痕。记忆不该是博物馆的标本,而该是种在心里的常青藤。

读到《民主现实主义》里美伊战争的部分,我盯着地图上伊拉克的位置发了很久呆。邻居小明说美国就像班里那个爱管闲事的学霸,有时帮人解题反而弄坏作业本。这让我想到班主任常说的"管好自己再助人",但看着新闻里战区的孩子,又觉得这话像梅雨天的棉被般沉重。

晚自习时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忽然明白社会制度就像不同的调色盘。美国工人能泼洒出浓烈的油彩,我们也有自己的水墨丹青。重要的是保持画笔湿润,在相互映照中调出更适合时代的颜色。

分享给朋友
思路解析(思维脑图)
相关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