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详情页
更多精彩优秀作文,尽在赶考状元App
查看>
寻回岁月里的文化温度
消失 文化
3679

清晨推开木窗,檐角垂落的冰凌折射出新春第一缕阳光。巷口老槐树的枝桠上,不知谁家孩子挂的绒布老虎正随风摇晃。厨房里飘来炸年糕的焦香,却盖不住父亲擦拭族谱时扬起的檀木气息。这细碎的光影与味道,编织成记忆里最绵长的年味。

文化如同古井深处的水,清冽甘甜却易被时光的尘埃遮蔽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"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液。"当我们用电子红包替代红纸包,用预制菜取代灶神前的糖瓜,那些流转千年的仪式感正悄然褪色。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依然泛着幽光,可我们早已忘记如何触摸器皿上铭刻的古老纹样。

除夕夜的团圆饭桌上,祖母颤巍巍取出珍藏的桃木梳。这把梳子曾为三代新娘绾起青丝,木纹里沁着岁月浸润的温润。表弟却低头刷着短视频,机械笑声撞碎了祖母讲述的及笄礼故事。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成数字时代的符号,映照着老宅门楣上日渐斑驳的"忠厚传家"匾额。

想起在敦煌临摹壁画的常书鸿先生。黄沙漫卷的洞窟里,他借着油灯微光,用颤抖的笔触复现飞天衣袂的弧度。颜料在粗纸上晕开的刹那,千年文化血脉重新开始流淌。这让我懂得,守护文化不是固守旧物,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自然生长。

此刻春风又绿江南岸,老茶馆里飘出评弹的吴侬软语。穿着汉服的少女们提着竹篮走过石桥,篮中艾草与年轻的笑颜相映成趣。文化传承本该如此鲜活——既有古琴余韵绕梁三日,也该容得下电子乐改编的《兰亭序》。当我们学会用时代的针脚缝补传统衣裳,文化自会在生活中葳蕤生光。

分享给朋友
思路解析(思维脑图)
相关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