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路过教室走廊时,我总会被宣传栏里褪色的手抄报吸引。那些曾经鲜亮的彩铅画在阳光下泛着毛边,但稚嫩的笔迹依然清晰可辨。这让我想起刚入学时,我们趴在课桌上认真誊写诗句的模样——那时候的单纯,是否还留在心底某个角落?
记得开学第一天,班主任在黑板写下"赤子之心"四个字。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上,像初冬的第一场细雪。当时我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分量,直到看见同学小林在月考失利后,依然每天午休时抱着速写本练习素描。她说:"分数会变,但画画的快乐不会。"速写本边角已经卷起,可那些线条始终干净利落。
食堂后门的玉兰树教会我另一种坚持。每年三月,它总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准时绽放。沾着油烟的白色花瓣落在自行车棚顶,依然保持着舒展的姿态。生物老师说这是植物的向光性,我却觉得这像极了《爱莲说》里"出淤泥而不染"的意境——环境或许无法选择,但生长方向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上周整理旧物时,我在字典里翻到一片干枯的银杏叶。那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的礼物,叶脉上还留着褪色的钢笔字:"要做会发光的星星"。现在她去了美术高中,朋友圈里常晒沾满颜料的工作服。有同学笑她总买打折画材,她却回复:"我的调色盘上有整个春天。"
放学时经过琴房,听见有人在反复练习《月光奏鸣曲》。音符像溪水磕碰着鹅卵石,在暮色中时断时续。透过门缝望去,练琴的男生正是总考年级前五的学霸。他曾说练琴会耽误做题时间,可修长的手指始终没离开过黑白琴键。此刻走调的旋律,竟比任何完美演奏都动人。
清晨路过教室走廊时,我总会被宣传栏里褪色的手抄报吸引。那些曾经鲜亮的彩铅画在阳光下泛着毛边,但稚嫩的笔迹依然清晰可辨。这让我想起刚入学时,我们趴在课桌上认真誊写诗句的模样——那时候的单纯,是否还留在心底某个角落?
记得开学第一天,班主任在黑板写下"赤子之心"四个字。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上,像初冬的第一场细雪。当时我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分量,直到看见同学小林在月考失利后,依然每天午休时抱着速写本练习素描。她说:"分数会变,但画画的快乐不会。"速写本边角已经卷起,可那些线条始终干净利落。
食堂后门的玉兰树教会我另一种坚持。每年三月,它总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准时绽放。沾着油烟的白色花瓣落在自行车棚顶,依然保持着舒展的姿态。生物老师说这是植物的向光性,我却觉得这像极了《爱莲说》里"出淤泥而不染"的意境——环境或许无法选择,但生长方向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上周整理旧物时,我在字典里翻到一片干枯的银杏叶。那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的礼物,叶脉上还留着褪色的钢笔字:"要做会发光的星星"。现在她去了美术高中,朋友圈里常晒沾满颜料的工作服。有同学笑她总买打折画材,她却回复:"我的调色盘上有整个春天。"
放学时经过琴房,听见有人在反复练习《月光奏鸣曲》。音符像溪水磕碰着鹅卵石,在暮色中时断时续。透过门缝望去,练琴的男生正是总考年级前五的学霸。他曾说练琴会耽误做题时间,可修长的手指始终没离开过黑白琴键。此刻走调的旋律,竟比任何完美演奏都动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