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详情页
更多精彩优秀作文,尽在赶考状元App
查看>
草原上的狼性与心中的图腾
电影 期中
4118

去年冬天第一次翻开《狼图腾》时,窗外的梧桐树正抖落最后几片枯叶。书中描绘的草原寒风裹着狼嚎扑面而来,与我血脉里流淌的农耕文明基因发生剧烈碰撞——那些在篝火旁讲述狼外婆故事的夜晚,那些年画里龇牙咧嘴的恶狼形象,都让我本能地抗拒着这种生灵。

可当我随着陈阵钻进狼洞,亲手触摸到狼崽温热的绒毛时,某种认知正在悄然松动。老牧民毕利格阿爸用皴裂的手指划过天际线:"汉人的长城挡不住草原的春风。"他浑浊的眼睛里沉淀着千年游牧智慧,说羊群低头啃草时总忘记抬头看天,而狼群永远竖着耳朵听风声。这话语像块棱角分明的石头,硌疼了我心里某个柔软的角落。

历史课本里"五胡乱华"的篇章突然鲜活起来。那些跨过长城劫掠的匈奴骑兵,是否也曾在月夜下与狼群对啸?当南宋使臣站在斡难河畔,目睹成吉思汗的狼头大纛在风中猎猎作响时,可曾读懂这图腾背后的生存哲学?狼群围猎时的精密配合,母狼护崽时的决绝,老狼赴死时的悲壮,这些在农耕文明中被妖魔化的特质,在草原上却是维系生态的锁链。

想起南京城墙下的旧照片:1937年的冬日,围观日军暴行的麻木脸庞,与书中围观同伴被狼群撕咬的羊群何其相似。羊群温顺的睫毛下,藏着被驯化的奴性;而狼群森白的獠牙间,却闪耀着不肯低头的骄傲。当历史的风掠过华北平原,吹散儒家典籍上的灰尘时,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?

合上书时,早春的玉兰花正在绽放。忽然懂得草原牧民为何要将遗体献给狼群——这不是消亡,而是让灵魂乘着狼嚎重返腾格里。我们这个在稻花香里长大的民族,也许正需要些许狼性的锋芒,来刺破温柔乡里的迷梦。此刻窗外的城市灯火中,是否还回荡着远古草原的狼嚎?

分享给朋友
思路解析(思维脑图)
相关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