烽火记忆照前路
历史老师常说:"青铜器上的铜绿是岁月的印记。"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望,抗战岁月恰似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青铜铭文。当都市霓虹照亮千家万户的窗台,那些在战火中淬炼的精神火种,依然需要我们用双手小心护持。
去年寒假,父亲带我看完《亮剑》后,特意驱车前往太行山区。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,父亲说剧中李云龙部队曾在这里阻击日军。站在无名烈士墓前,山风掠过松林发出呜咽,恍惚间听见剧中那句"剑锋所指,血染山河"的誓言。这让我明白,真正的铭记不是背诵时间地点,而是让历史在血脉中流淌。就像剧中炊事班长老马,背着铁锅穿越封锁线时,怀里还揣着家乡的麦种——那是永不熄灭的希望。
清明返校日,班主任带我们擦拭校史馆里的功勋墙。阳光斜斜地爬上玻璃展柜,照见1943届校友王德林烈士的钢笔。笔尖早已锈蚀,但他在战壕里写下的"愿化春泥护新芽"诗句依然清晰。这时听见后排同学轻声说:"我爷爷参加过台儿庄战役。"忽然意识到,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铅字,而是祖父眼角的皱纹、老宅门楣的弹痕,是流淌在每个人生命长河里的基因密码。
前些天看见新闻里青年志愿者修复抗战遗址的报道,想起《论持久战》里"兵民是胜利之本"的论断。在和平年代,这种精神化作大学生支教山区的坚守,化作科研团队攻克芯片难题的执着。就像当年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,今天的我们也在用知识构筑新的长城。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