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视与学习:平衡的艺术

 浏览:3880 次
 0篇评论

三位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倍感温暖,卫生老师提及的视力问题也敲响了警钟。但若将电视与学习全然对立,未免有失偏颇。在这个信息奔涌的时代,我们既要守护视力健康,也要善用媒介资源。

每天傍晚,《新闻联播》的片头音乐总会在我家响起。父亲常说:"要知天下事,须看七点档。"确实,当叙利亚战火在荧幕上燃烧时,地理课上的板块图突然鲜活;当冬奥健儿夺冠时,物理老师讲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变得触手可及。这些生动的画面,不正是"行万里路"的现代注解吗?

纪录片《国家地理》曾展示过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,那些飘逸的衣袂让我对《滕王阁序》中"画栋朝飞南浦云"有了新的体悟。周末与父亲看《感动中国》,消防员逆行的背影让我想起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。这些影像如春雨润物,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。

近视问题的确值得警惕。但细想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,哪个不是伏案刷题到深夜?课间常见有人趴在课桌上补作业,鼻尖几乎贴着练习册。反观适度观看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随着选手答题节奏抬头望屏,倒能缓解睫状肌的紧张。可见护眼的关键在于科学用眼,而非因噎废食。

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不必在媒介与书本间筑起高墙。犹记得去年准备历史小论文时,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中陈延年戴镣赴死的镜头,让我对课本上的"新文化运动"产生了更深切的理解。这种跨媒介的知识共振,恰似古人"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"的智慧延续。

当然,面对升学压力,我们需要做时间的主人。就像妈妈总在广告时段提醒我活动颈椎,我们也要学会在知识汲取与健康守护间找到平衡点。当《航拍中国》的镜头掠过黄鹤楼,我们既能感受"孤帆远影碧空尽"的诗意,也要记得适时闭目养神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