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观:文明长河中的暗礁

 浏览:3459 次
 0篇评论

蚂蚁会本能地搬运食物,蜜蜂会本能地构筑蜂巢,而某些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本能,却可能成为文明进程中的绊脚石。街角交通事故的现场,短视频平台的热点评论区,总能看到层层叠叠的围观者。这些踮着脚尖张望的人群,像极了春日池塘里争食的锦鲤,水面泛起层层涟漪,却无人关心池底的淤泥。

地铁车厢里的手机屏幕森林中,常有这样的场景:某个乘客突然发病跌倒,周围人潮如退潮般空出圆形真空带。有人举着手机录像,有人低声议论病症,唯独缺少那只搀扶的手。这让我想起《乌合之众》中的描述:群体中的个体会丧失独立判断,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。当我们躲在"法不责众"的心理盾牌后,是否也正亲手拆解着人性的堤坝?

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中,藏着更令人心寒的围观模式。去年冬天亲眼所见,寒风中欲轻生的青年在楼顶徘徊三小时,楼下竟有人开着直播喊"快跳"。这让我想起鲁迅笔下"蘸人血馒头"的看客,百年光阴流转,那些伸长脖子等待"好戏"的观众,不过是从长衫换成了羽绒服。当猎奇心吞噬同理心,我们都在用目光编织困住他人的网。

菜摊前那些专门驻足听邻里吵架的大婶,小区群里热衷转发他人隐私的邻居,他们的行为模式与《祝福》中"满足地去了"的妇人何其相似。心理学中的"社会比较理论"恰能解释这种现象:通过旁观他人的不幸获得心理平衡,就像在暴雨中看见别人淋得更湿而暗自庆幸。这种扭曲的慰藉,实则是精神荒漠里开出的毒花。

先贤有云:"观于海者难为水。"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保持独立判断的定力。敦煌壁画中的"舍身饲虎"图历经千年仍震撼人心,它提醒我们:文明的真谛不在于围观者的多寡,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点燃心灯。当外卖小哥扶起跌倒老人时,当路人合力抬起侧翻的救护车时,这些微光正在重塑着民族的脊梁。愿我们都能摆脱看客的枷锁,成为照亮他人的火种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