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与人生

 浏览:2628 次
 0篇评论

  朋友向我借了村上春树的作品《且听风吟》,寄语我以此感受文学的韵味。身为感性之人,对文字工巧的作品自是青睐有加。开始读时,我如饥似渴,以为能在作品中找到书名所托之风雅;然而,读至终章,不见期待中的墨香,反倓增了几许迷茫与忧愁。尽管如此,书中纯净的文字仍牵引着我,如同磁石般难以自拔。

  在村上笔下的影响中,我又翻开了《挪威的森林》。那时的我,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,坚信人生充满阳光。而随着每一页的翻动,我的心境也变得复杂起来。合上书本,除了对村上淡雅笔调的欣赏之外,心中更多的是随着主人公经历的起伏感到的悲伤和迷茫,那感觉仿佛将我自己青涩的岁月中的不足无限放大。

  直至读到余华的《活着》,那种沉压在心头的阴郁才得以散去。也许,《活着》便是《挪威的森林》的解药,或许可以毒药解毒,这种本末倒置亦不失为一种药效。但谁又能判定何为毒,何为药?在经历了《活着》的 洗礼后,「村上式的困惑」亦有可能复发,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中毒。

  如果我们总在悲观与乐观间摇摆不定,那么生命的最大悲哀也就随之而来。「无根的草,随风摇摆」,缺乏坚定的信念,只会让我们原地打转,虽有行动,却是徒劳。换句话说,在人生的路口,我们本应坚定前行,却囿于迷茫而频频转向,这样的循环,进退两难。

  悲哀的根源,往往在于没有深思熟虑。未经过自己内心的过滤与认同,就轻易接受了作家的观点。一阵风而过,而‘中毒’的念头也就随着新的书籍被驱散。于是反复无常,留下的只有时间的流逝和思想的迷惘。

  读书之道,在于精而不在于多。精读须臾胜过泛读桑海。对书内容深刻理解并与之对话,决不仅仅是一字一句的追随。此乃读书之妙,亦是书生之志。然而,能如此善读者,鲜矣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